艺术家数字资产管理 访问量:1261014

李士进

LI SHIJIN
李士进

探索朴拙之美

2010-10-18 16:24:07 来源:艺术家提供

意蕴深厚的陶罐

我画陶罐,是很偶然的。艺术家兴趣永远处在一个流动的、不固定的状态中,陶罐成为我某个阶段非常喜欢表现的一个对象,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:

我喜欢表现的题材常常是人们在生活中经常用到、司空见惯、往往不被关注的东西。我愿意选择那些比较朴素、有质感的东西,这可能和我的内在性格有关系。我喜欢陶罐也喜欢旧相、,老机车、机器、唱机等一些机械制造的老物件,从中我能读到古人的许多生命信息。在作画的同时也是在与古人情感层面的交流,从而得到精神的愉悦。人们创造它们最初的目的不是出于审美,而是为了实用。这恰恰是吸引我的地方,因为这更真实,更具有原始的审美意义。陶罐就有这样的特点。我喜欢这些陶罐,因为它们历史久远,也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,古朴、稚拙,形制非常经典、考究。

从另一方面来说,作为一个画家,我觉得还需要对艺术的规律有本质的理解。其实从个人的角度,别管表现什么,最终找到的是自己的审美观点。艺术就像一个球体,圆心就像是艺术的本质,每个人看待艺术的角度就是球体表面上的一个点,每个人在各自的点上一点点向圆心靠近,这样走他才能越走离本质越近。每一个人看待艺术角度都不同,但是不能脱离圆心。在艺术实践中既有对审美本质的思考,又有自己独特的角度,这样艺术才可能有意义,才能在自己感动的同时也感动观者。

艺术教育要让精神带动技术

我认为,如果脱离个人审美取向、没有与精神结合的纯粹技术是没有意义的。技术本身很重要,但是怎么样通过精神去带动技术才至关重要。否则只是冰冷的、没有方向、没有力量的纯技术。我的教学体会是缺少了人文精神艺术就不存在。在教学中,要给学生一定的空间,尽量从生活中去激发他的感悟能力和情感。当他有了情感和感受力以后,就有了创作的方向,从而带动技术的提高。然后用适当的方法加以正确地引导并给予鼓励,他们就能大胆地朝着自己喜欢的方向去创作作品了,技术随之就有了目标。

在教学当中,我们能把控的方向就是尽量给学生一定的空间,平等的交流。这种交流更多的是谈一些人文知识,以及对艺术的看法。我们在教育的时候,要尽量跟学生去沟通,去看到他闪光的地方,也让学生真正的回到他的内心,跟自然交流。功利的心态会使人变得概念化、公式化,他看自然的时候,不是真正的用自己的眼睛去观看、去感悟,他所学的一切知识都变成了与自然交流的障碍。我会尽量让学生去掉已有的概念性的东西,让他从自然对象中发掘其个人的审美的情趣,建立个人的艺术见解,使技术做到有的放矢。

现在教育总是讲创新、讲个性,其实没必要去过分强调它们。个性应该是在长期的绘画实践中自然形成的东西,在艺术教学中,我们决不能扼杀个性,但也不应该过分地强调它。

不能把教师的感受和看法强加于学生。应该与学生平等地交流自己的想法,使学生对视觉因素敏感,形成自己的看法,然后自然地建立起真正的艺术个性。

偶然也是一种必然

我画画的确是一阵一阵的,就是这段时期画陶罐也是这样,非常偶然。我想这可能和一个人的经历和生活状态有关,当情感积累到一定程度,突然就对一种东西有了感觉。这种感觉会激发你找到它们之间一些细微的差异,这种差异也是我想再画另一张画的动力。别人可能会觉得我画的都是差不多一样的陶罐,但是在我看来它们都是不一样的,也正是这种细微的差异,让我的每一张画都是从不同角度诠释的。

著名画家莫兰迪,他能找到一个瓶子和另一个瓶子放在一起的距离感,它们聚在一起是什么感觉,分开是什么感觉,画家能敏感地察觉到其中细微的差别。这使得他的画面很考究,把控的也很严密。画画就像写一首诗,为了准确传递一个形象、表达一种的情感、营造一种氛围,每一个字都被反复推敲,这样别人读起来会不断地碰撞出新的感觉。我画了很多果子,每个果子都有生命,都是不一样的,它们也都是我在不同的状态下记录下来的,所以这不是重复,不是简单的复制。如果作画的状态不对,或者缺乏兴趣,画家的能量就不能完全地注入到画面中,传达的信息也会受到限制。

调动状态 呈现精彩

我画过的一个玉米,选择这一对象是在菜市场买菜时,注意到新鲜的玉米很好看,于是开始琢磨它,生发出表达的欲望,最后就成了作品中看到的一个玉米。虽然你看的只是一个玉米,但是这个画面完整的传达了画背后的精神本质。从关注到表现,是一个不断清晰的过程,也是酝酿情绪的过程,把这种热情和能量不断地注入到作品中,才有可能使作品有力量。

我期待这美好的感觉不断地涌现。

返回顶部